在地震不能被准确、及时预报的前提下,工程技术是防震减灾比较有效、比较现实的手段。因此对桥梁进行抗震设计是衡量一国造桥技术的重要指标,而减隔震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建筑物抗震技术,逐渐成为大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选项。这次就为大家科普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应用,感兴趣的话一起来看看吧!
国外发达地区应用减隔震技术较早,如美国早在1984年就利用基础隔震技术建造建筑,日本减隔震技术也走在世界前列。除防御地震震动外,减隔震装置也可用于抵御建筑结构热胀冷缩变形和荷载的变化,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。
减隔震能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4到8倍5,而且由于其造价经济,具有十分良好的推广价值。从长远来看,桥梁减隔震技术作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,将使得建筑物抗震设计从传统的单纯抗震,过渡到抗震、隔震、减震相结合的复合抗震技术体系。
20世纪以来,我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,遍布除贵州、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其他的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6,因此在我国推广建筑减震技术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。但就国际横向对比而言,我国系统推广使用减隔震技术起步较晚:住建部与质检总局于2001年联合发布的标准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(GB50011-2010)》,明确提出“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,必须进行抗震设计”。此后,两部门于2010年再次颁布新的规范(即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-2010》),对建筑物抗震设计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。在地方上,四川、山西、海南、甘肃及云南等也全面推广建筑物减隔震技术。
从桥梁建设领域来看,我国系统推广减隔震技术始于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。当年交通运输部颁布《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》(JTGTB02-01-2008),该细则将桥梁抗震设防级别分为A-D四大类,并分别对各等级抗震设防目标设立了明确的要求。
国内减隔震细分市场近年来随着公路、铁路桥梁建设力度的加大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,但由于产品使用的特殊性和功能的重要性,对相关产品实行较为严格的准入制度,相关产品需通过CCPC或CRCC认证才能应用于公路、铁路桥梁。(转自中国报告网)
此次分享就到这里,任何疑问欢迎咨询,书敏工业为您解答!